2021年,聚氯乙烯(PVC)市场价格先涨后跌。据卓创资讯统计,华东市场电石法五型PVC价格从年初的7100(吨价,下同)一直震荡上行到10月中旬的1.45万元,达到历史新高。不过,从10月12日开始PVC市场由涨转跌,截至12月底主流价格在8400~8600元区间震荡。
业内人士认为,基于供应持续增加,国内需求上半年弱势、下半年好转等因素考虑,预计2022年PVC价格或先抑后扬。
电石振幅收窄
2021年能耗“双控”导致原料电石供应收缩价格暴涨,给PVC市场带来较强的成本支撑。后在国家调控下,电石市场快速下跌并传导至下游,PVC市场开始下行。2022年,能耗“双控”仍是影响PVC行情的决定性因素。
隆众资讯电石分析师张仲英说,2022年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作为高能耗产品的电石产能势必长期受到制约。且随着各项政策制度的发布,装置规模、企业规模、配套情况等多方面调整后,我国电石行业将向成熟阶段迈进。预计2022~2025年我国电石行业处于调整阶段,30000kVA规模以下的装置将退出市场,10万吨/年以下的产能也将逐渐退出市场,电石产能整体缩减,电石供应的紧张程度加大,将拉涨电石出厂价格。但是随着一体化项目配套的加强,开工稳定性也将提升。
“短期来看,电石供应仍会受到一定限制,生产成本对PVC的支撑还是很坚挺。但电石市场不会出现像2021年那样非理性的大涨大跌行情,波动幅度会收窄一些。”卓创资讯PVC分析师李敏说。
产量增速不大
国内PVC供应主要来自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由于近几年进口量不是特别大,可暂不考虑进口影响。从国内供应来看,2022年受政策和原料限制,预计国内PVC产量增长将更多依赖于现有产能开工率的提升,而现有产能开工率的提升又取决于电石的供应。
“2022年,能耗‘双控’力度大概率会弱于2021年,因此预计电石供应量将高于2021年,PVC行业开工率或有所提升。” 东证衍生品研究院能源化工分析师杨枭说,但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市场对可降解塑料的乐观预期,规划了大量的可降解塑料新增产能,将直接带动电石的一个细分下游1,4—丁二醇(BDO)的消耗。明年有望落地的炔醛法BDO新增产能大致在40万~80万吨,预计将挤占30万~60万吨的电石供应,届时将对PVC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整体来看,预计2022年PVC产量增速或在3%左右。
据李敏介绍,2022年,PVC计划新增产能220万吨/年,主要包括内蒙古宜化5万吨/年技改装置以及青岛海湾15万吨/年、德州实华20万吨/年、山东信发40万吨/年、聚隆化工40万吨/年、广西华谊40万吨/年、陕西金泰60万吨/年新建装置。但实际或只有100万吨/年左右的新增产能释放。“因为供应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扰动,PVC新装置开工率不会有明显提升,而现有装置开工率也提升有限。所以预计2022年PVC供应整体呈增加状态,但增量相对不是很大。”李敏分析说。
需求逐步向好
国内60%的PVC用于房地产领域,40%的需求来自消费端。2021年受疫情影响,国内消费普遍偏弱。2022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房地产行业难免受到一定影响。但在国内边际政策放松的情况下,市场信心将得到提振。
“就房屋新开工情况来看,预计2022年或继续呈现负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是土地购置面积负增长,供房企开发的土地有限;而恒大事件也挫伤了消费者购买期房的信心,对2022年房屋新开工也会造成拖累。同时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预计2022年商品房销售价格或继续低位震荡。但随着稳增长政策的逐步落地,下半年地产或好于上半年。”杨枭说。
从PVC消费端来看,零售总额呈现低增速态势。“在疫情没有根本性好转前,国内PVC消费或继续延续低增速。”杨枭分析说,总体来看,2022年PVC市场不会再有2021年那么强,但横向对比仍是化工品中的强势品种。
9月24日,在山东临朐召开的中国塑协硬质聚氯乙烯(PVC)发泡制品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暨技术与市场交流会上传来消息,目前硬质PVC发泡制品业发展势头迅猛,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实现增长,已...
规模企业、标杆企业已经担纲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劲增长极,赋能硬质PVC发泡制品高质量发展。这是9月24日在山东临朐召开的中国塑协硬质PVC发泡制品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暨技术与市场交流会上传....
近日,标普全球商品洞察旗下普氏发布监测报告称,在过去两个月里,美国聚氯乙烯(PVC)现货出口价格从两年高点跌至14个月低点,每吨价格相差了170美元。
印度BIS认证延期执行原料电石预期上涨 印度官方8月23日发布公告称,进口聚氯乙烯(PVC)BIS标准将延期至12月24日执行。受此影响,PVC出口预期看好带动盘面稳中上涨,截至8月26日,国内.....
7月10日,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建设的国内首个聚氯乙烯(PVC)聚合工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在沈阳化工揭牌。这也是PVC糊树脂行业的首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