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碳市场贡献“中国方案”

气候变化作为世界性议题,越来越受关注。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双碳”战略,计划用历史上最短时间完成全球最大碳强度降幅。其中,碳市场成为实现“双碳”的重要政策工具。

7月21日,由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中国碳市场大会2024”上正式发布。《报告》系统总结了全国碳市场的最新建设进展,展示了市场建设运行工作成效,还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场,影响持续扩大

《报告》数据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度)共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度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是目前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规模稳步提升。

2024年1月启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成为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又一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强制碳市场对重点排放单位排放行为进行严格管控,自愿碳市场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两个碳市场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发挥政策合力。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碳市场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全国碳市场建设和运行情况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配额分配方法展现了碳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优势,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

规模、价格、积极性向好,活力稳步提升

从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看,呈三大特点。

交易规模逐步扩大。《报告》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上涨47.01%和125.26%,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和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分别上涨33.93%和49.73%。2023年7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的通知,各地积极组织重点排放单位制定交易计划,8-10月成交量连续攀升。2024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366.82万吨,同比上涨174.9%。

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综合价格收盘价50-82元/吨。2023年底,综合价格收盘价79.42元/吨,较开市首日开盘价上涨65.46%,较第一个履约周期收盘价上涨46.48%。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实施,以及第三个履约周期相关工作持续推进,市场交易价格整体稳步上扬,综合价格收盘价于2024年4月24日首次突破100元/吨。

交易主体更加积极。相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2-2023年新增交易开户338家,参与交易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上涨31.79%,多次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上涨32.14%,交易量超百万吨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上涨77.59%,同时使用挂牌协议和大宗协议两种交易模式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上涨36.87%。重点排放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及早制定交易计划,交易量峰值月份由12月提前至10月,交易活跃天数明显增加。第二个履约周期结束后,2024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月均参与交易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2022年同期分别上涨49.54%、90.79%。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效彰显

《报告》指出,全国碳市场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成效显著。

 一是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有效提升,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全国碳市场压实了企业碳减排主体责任,在全社会树立“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重点排放单位基本都开展了元素碳含量实测。通过推动企业灵活减排,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日益显现。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下降8.78%。

二是碳定价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4年4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收盘价首次突破每吨百元。碳排放权的绿色金融属性获得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认可,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配额质押等锚定了基准价格,撬动了更多绿色低碳投资,促进能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

三是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巩固提升,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初具规模。探索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制度体系,为制定发布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建立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等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通过强化制度管理、明确责任义务、优化技术规范等,培育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相关机构,为推动实现“双碳”奠定坚实基础。2023年,有50余家咨询机构、450余家检验检测机构、近100家核查机构为重点排放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第三方技术服务。

展望未来,《报告》提出,中国政府将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推荐

中国石化首套“碳中和”装置获认证

9月2日,作为中国石化重要的氢能保供装置,燕山石化氢气新能源装置顺利通过碳排放量和碳减排措施独立核证,获得北京三星九千认证中心颁发的“碳中和”评价证书。这是中国石化首套“碳中和”示范装置。

2024-09-06     中国化工报

江苏举办工业废水处理工职业竞赛

记者近日从江苏省机冶石化工会了解到,为提升职业技能、促进企业绿色健康发展,江苏省工业废水处理工职业技能竞赛8月底在江苏如东举办。

2024-09-06     中国化工报

中国气协系列展会在杭州召开

9月4日,由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举办的“2024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气体设备、技术与应用展览会”“2024中国国际氢能、加氢站及燃料电池设备、技术展览会”等系列展在杭州召开。

2024-09-06     中国化工报

石化行业“无废”建设成效显著

9月2日,工信部公示“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化工园区和企业占据名单的“半壁江山”,石化行业“无废”建设成效显著。

2024-09-06     中国化工报

第六届中国氢能发展峰会热议:氢能制储输用环节贯通是关键

9月2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氢能发展峰会暨中国氢能百人换届大会上,与会专家指出,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和氢能技术的进步,氢能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

2024-09-06     中国化工报

盐湖股份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

今年以来,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大工业水循环利用力度,收效明显。

2024-08-30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