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化学:“科技”“匠心”双驱动 夯实粮安压舱石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祖国大地从南到北一片繁忙景象。南海之滨,播种机的轰鸣声掠过琼州大地;东北平原,无人驾驶农机在北斗导航下划出笔直轨迹。在这片孕育希望的沃土上,一群"隐形守护者"正以科技之犁深耕现代农业

3月25日,在海南东方市举办的“保供润沃野 匠心护粮安”媒体开放日活动,揭开了中国海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守护粮食安全的创新密码。

微信图片_20250328145132.jpg

匠心筑梦,守护粮安“生命线”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海南省唯一一家生产化肥的中央企业,海油化学旗下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岛公司)始终胸怀“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从化肥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到设备检维护再到质量检测,正全力以全链条精益管理打好春耕保卫战。

春日的暖阳洒在海油富岛公司尿素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像是在给车间里的“英雄们”唱着赞歌。在生产车间里,工艺工作室领衔人任华锋正带领团队优化生产流程。“大家仔细看看,这一步操作还能再精简些。”任华锋一边说着,一边亲自示范。他们仔细研究每一个操作步骤,精简流程、提升效率的同时,更要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每年,超过132万吨的尿素从这里产出,化作滋养农田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任华锋的匠心之路始于2002年。彼时的他作为一线工作者,全程参与了海油富岛化肥二期尿素装置的建设工作。面对荷兰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新工艺,他蹲守施工现场,记录下1000多项设备参数,研读外文资料,整理操作笔记,全力护航项目落地,成功创下工艺最新、建设期最短、试车时间最短等多项纪录。

此后,当二氧化碳压缩机组自动“过临界”失败、进汽快关阀多次故障,成为严重制约安全生产的重大难题时,任华锋再次挺身而出。他翻阅文献、咨询交流、研究结构,历时6年记录分析285组过临界工艺数据,创新提出透平“进汽限流调控法”,成功将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过临界过程缩短至4秒并实现自动控制。在缺乏国外技术援助的情况下,他凭借“解剖麻雀”般的精细钻研,突破技术瓶颈,攻克了这一“卡脖子”难题。

31年职业生涯,攻关解决140余项现场难题。这份成绩背后是任华锋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和对匠心的生动诠释。在海油富岛公司,这样的“匠人”还有很多。他们扎根生产一线,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磨砺技艺,逐渐成长为公司发展的中流砥柱,用实际行动扛起稳产保供的重任,守护着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化肥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态势,进而关乎农民的切身收益。在化肥的生产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而生产线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反应温度、压力、氨碳比以及物料停留时间等关键参数,宛如决定棋局胜负的关键棋子。看似微小的波动,也能对尿素产品质量产生天壤之别的影响。

对此,全国技术能手李罗真有着深刻体会:“我们这些技术人员肩负着把控全局的重任。从反应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到细微偏差的及时纠正,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确保各项参数处于最佳范围,生产线上才能源源不断产出质量最优的产品。”

十余年的一线经历,练就了李罗真的一双“火眼金睛”。作为尿素技术监督,他时刻紧盯生产流程,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细节。一旦发现参数出现细微偏差,便迅速组织团队深入分析原因,及时调整设备参数,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衡量着每一个产品的优劣,力求将生产环节中的误差降至最低。

在富岛公司,这样的匠人精神已成为底色。全国劳模施时楷的身影穿梭在设备之间,正带领团队进行例行巡检。面对高温高压的艰难环境,他们始终坚守岗位,即使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也从不退缩。

“只要能让生产顺利进行,再辛苦也值得。”一次次攻克难题的施时楷经常这样笑着说。几年前,面对突如其来的生产设备故障,施时楷和团队成员曾连续奋战24个小时,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试验,最终成功修复了设备。这份执着,是对品质的追求,更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守护。

生产加工完成后,成品检验同样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关卡。“分析结果里的每一个数字都不容有丝毫差错,必须精益求精。即使国家标准要求化肥含水量≤5%,但是我们要求自己≤4.5%。”公司首位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女分析工徐小杰说到。在成品检验阶段,徐小杰和同事们严格实施科学抽样、精准检测、四级审核等关键举措,并定期开展取样与抽检工作,执行标准化检测流程,对样品进行全周期管理,确保产品出厂优等品率常年维持在100%。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操作,确保每一袋出厂的化肥都符合高标准,全方位守护着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微信图片_20250328145136.jpg

科技赋能,小院结出“智慧果”

在海南地区的广袤田野上,中国海油化学参与共建的一座座“科技小院”拔节生长,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在海南省乐东县尖峰镇,火龙果科技小院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种植试验。自2021年7月成立起,小院便确立了“科技助农、产业兴农”的发展定位。作为重要技术支撑方,中国海油化学充分发挥央企优势,与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南繁学院深度合作,以种植基地为抓手,建立以科技小院为纽带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把肥料产品研发、施肥技术集成和产品技术示范融为一体,构建起“高校科研+企业实践+农户应用”的创新链条,探索符合海南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

在尖峰镇三合火龙果基地,小院的智慧结晶——标准化种植与半基质栽培技术的结合,正在开花结果。据小院负责人高伟副教授介绍,基地采用桉树皮覆盖的栽培模式,将覆盖厚度控制在9厘米,这一创新举措实现了火龙果亩产量平均提高10%,经济效益更能够增加200万元/年。

然而,科技小院的力量远不止于此。针对海南火龙果产业长期存在的养分供给不均、土壤肥力不足等难题,小院科研团队开展了系列攻关。他们积极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果园观察,收集生长数据,分析土壤状况,全面了解火龙果的生长环境和潜在问题。同时通过研究燕窝果盛果期的养分吸收规律,施用不同配比的肥料,达到了增质提产的效果。目前,小院团队已获得火龙果新型采摘背篓、补光灯、生长架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为火龙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三合火龙果基地的科普长廊,图文并茂的展板上详细标注着不同肥料的施用方法,成为了周边农户的“致富指南”。小院师生还针对海南岛火龙果园的土壤肥力状况和根结线虫危害问题,调研采集了68家果园的土壤样品,基于研究结果向农户提出合理建议,帮助农户更科学、有效地管理土壤,提高火龙果产量和品质。

“以前总觉得化肥施得越多越好,现在才知道科学配比才是关键。”海南乐东尖峰镇农户陶培林在参加小院培训后,主动邀请团队成员参观自家的火龙果基地。近年来,公司联合小院建立“田间课堂”,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5场,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用实际行动夯实“植物营养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品质定位。

“科技春风”正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技术创新的显著成效,让土地上结出一颗颗“智慧果”,不仅鼓了百姓的腰包,也照亮了海南热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

从匠心“浇筑”到生产“精研”,从实验“进田”到科技“落地”,从培育工匠人才、推进精益生产到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富岛公司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让现代农业在新质生产力和工匠精神的加持下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推荐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一体攻关碳酸盐岩效益突破

近日,江汉油田审查钟市碳酸盐岩勘探开发规划部署方案,会议就钟市碳酸盐岩勘探、开发进展以及一体化方案部署的科学性、合理性展开热烈讨论。

2025-04-01     湖北石油和化工新闻

江汉涪陵气田跑赢油气生产第一棒

今年以来,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以“起步即冲刺”的状态,优化生产组织,抓好数智赋能,践行安全环保一体化,坚决端牢能源饭碗。

2025-04-01     湖北石油和化工新闻

中浩化工聚甲醛和己二酸产品通过碳足迹认证

3月19日,开滦集团唐山中浩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浩公司)聚甲醛和己二酸两大主产品顺利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碳足迹认证,标志着该公司绿色制造不断迈上新台阶,在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上迈出关键一步。

2025-04-01     河北石油化工新闻

视频“打卡”让交接班更轻松

“今天我们要对站点上的智能泡排设备进行清洗,地面要铺好防渗膜,员工要戴好护目镜,防止化学品溅入眼睛……”3月31日,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焦页70号集气站正在开交接班会议,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场没有员工...

2025-04-01     湖北石油和化工新闻

榆林化学:乙二醇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突破900天!

  2025年3月31日,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180万吨/年乙二醇装置(简称:180装置)实现安全稳定运行超900天,累计产出乙二醇产品443万吨,刷新了行业长周期运行纪录,以行业1/5产能贡...

2025-04-01     中化新网

十三化建:河海新能源项目并网成功

  3月18日,中国化学十三化建承建的河海新能源兰州清洁智慧热源项目并网成功,正式打通供热环节。

2025-04-01     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