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在近日举行的2023(第十届)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206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报告
(2023版)》(简称《报告》)发布。《报告》认为,在“双碳”背景下,中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可分3个阶段;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氢是终端深度减碳的关键选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碳中和的兜底保障技术。
《报告》提出,“双碳”背景下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可分“三步走”。2035年前是新型能源体系的筑基期,这期间新能源加速发展,化石能源逐步达峰;2036~2050年是加速期,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非化石能源有序接替化石能源;2051~2060年是建成期,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主体,化石能源逐步转向原料与应急保障。
《报告》特别指出,油气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定位会持续转变,但仍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准情景下,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将于2035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峰值约64.3亿吨标煤;2035年后需求将略有下降,维持57亿吨标煤以上水平。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过程中,石油将更突出“原料”属性,天然气将逐步成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定位带动需求同步转变。至新型能源体系建成后,石油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撑原料,天然气将转向深度降碳支撑保障,我国油、气需求将分别降至2.2亿吨和3808亿立方米。
《报告》认为,氢和CCUS将成为支撑能源转型的关键。作为可再生能源消纳与储能的重要方式,氢是终端深度减排不可或缺的能源品种;CCUS是实现碳中和的兜底保障技术,化石能源直接利用碳排放规模较大,需依托CCUS等技术实现中和。
《报告》设定了合作、基准、博弈三种情景,预测中国的能源发展趋势。三种情景下,2060年我国氢需求分别将达1.2亿吨、0.9亿吨和0.7亿吨,可再生电力制氢(绿氢)占比分别将达85%、80%和70%;三种情景下,2060年我国利用CCUS技术脱碳量分别将达14亿吨、15亿吨和21亿吨。
截至3月27日,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试运行累计注汽313天,累计注汽3.3万吨,替代天然气215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4639吨,电热熔盐储热注汽装置热效率值达到92.28%,这是世...
进去的是棕褐色的地沟油,出来的是清澈透亮的生物质基液,在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实验室内,所长单海霞正带领科研人员进行这场“点污成金”的“魔法”实验。
3月29日,上港集团能源公司(下称“上港能源”)旗下甲醇加注船“海港致远”轮在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为韩国“HMMGreen”轮加注约2900吨国产绿色甲醇。这标志着上海港实现国产绿色甲醇的首次批量加...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储能大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2024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以下简称《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电化学储能利用率显著提升。
日前,以“契合电力脉搏,激发储能动能”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储能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专家指出,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将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创造”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3月31日,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世界绿色设计论坛上,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标准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华林通报了绿色设计国际标准工作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