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化工上市公司碳披露表现不一

业界建议行业建立统一披露标准

随着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不断提速,减碳不仅仅是化工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体现,也日益成为其面对市场压力的必然选择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化工产业重要的集聚地以及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减碳表现如何?

近日,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发布《长三角化工行业A&H股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观察报告》(简称《报告》),对该地区化工上市公司的减碳表现进行了盘点。《报告》指出,不少公司环境现场表现良好,环境管理意识较强。但从整体来看,A股上市公司与H股上市公司的披露质量差距明显,部分企业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披露质量:H股普遍高于A股

绿色江南共计选取和分析了149家长三角化工上市公司,涵盖了141家A股上市公司和8家H股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ESG等报告以及338家关联企业(含股权比例不低于50%)在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中碳披露及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的现状。根据调研结果,长三角地区化工行业H股上市公司的碳披露质量较好,A股上市公司的碳披露质量较前几年虽有所增强,但在强制性和详尽程度方面仍然落后于H股上市公司。

据《报告》统计,共计36家、约占调研样本数量25%的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减碳量和减碳措施,减碳量达到1083万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披露的减碳量差异较为明显。例如,永和股份披露的减碳量约为953万吨,六国化工披露的减碳量约为17.2万吨,而聚合顺、建业股份、长华化学等企业披露的减碳量均在3000吨以内。《报告》认为,此差距和企业规模、减碳措施的有效性等因素密切相关。另有47%的A股上市公司仅披露减碳措施未披露减碳量,28%的A股上市公司两项均未披露。

《报告》指出,A股上市公司碳披露更多依赖于企业的自愿性,且已披露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且缺乏统一标准。虽然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表示鼓励碳排放信息披露,但实际情况显示,仍有28%的企业未披露任何减碳信息。此外,与财务报告需经由审计机构审核不同,碳披露内容未经第三方审核,这使其可信度存疑。

相比之下,8家H股上市公司表现积极,均在ESG报告中披露了碳排放相关信息。《报告》认为,H股上市公司不仅阐述了面临的气候风险,还提供了自身的碳排放量数据以及正在实施的减排策略,体现出其对气候议题的重视。同样的,港交所对提高市场透明度以及对可持续投资和负责任商业实践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更高,除要求上市公司定期发布ESG报告外,还需提供包括碳排放在内的多项环境绩效数据等。以中生联合为例,该公司测算并披露了范围1&2&3碳排放量,不仅是唯一一家披露范围3碳排放量的企业,还设定以2019—2021年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基准值,累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的减排目标,充分反映出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于实际行动。

企业回应:加强落实环境信批

在绿色江南此次调研的上市公司中,有65家存在碳披露不足、3家存在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披露缺失。针对此情况,绿色江南已与其中58家公司取得联系并进行沟通,不少企业对此积极回应,并表示会加强落实环境信批工作。

据绿色江南透露,一些企业表示会增强2024年碳披露。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承诺在2024年半年报中会增加碳排放相关信息的披露;东来涂料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计划在2024年半年报中进行碳披露;雅本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该公司在2023年年报中首次尝试碳披露,已认识到还有诸多改进空间。还有一些企业表示目前正在构建ESG体系。江苏广信感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明确将ESG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正加速推进;南京科思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虽然无法确定2024年能否及时披露,但已着手实施年报和ESG报告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计划;上海晶华胶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处于ESG框架构建的初期阶段,当前重点在于梳理相关内容。

另有部分企业对碳披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绿色江南表示,在沟通过程中,部分企业明确表示目前并不考虑加强碳排放信息的披露,其对环境责任的认识尚待提升;部分企业强调其披露行为严格遵守证券交易所的要求,这虽符合合规性管理要求,但其披露水平仅满足最低标准,缺乏主动性和透明度。

发展建议:政企合力推进

化工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碳管理难度相对较大。据统计,我国化工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5.3%,单位GDP碳排放量较高。为此,《报告》提出,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出减碳效能。

《报告》建议,从监管角度来说,相关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增设信息公开渠道、健全碳披露制度,加速推进我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一方面,当前,社会普遍希望了解企业的环保状况,特别是公众对于获取企业碳排放详情的需求日益增长。增设信息公开渠道是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度,增强社会对碳排放管理工作的信心,并激励企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减排行动,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绿色的市场环境的可行路径。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碳披露制度是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关部门需明确法律法规框架并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碳排放报告的要求和责任,确保企业有法可依。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可通过制定激励与约束措施,对主动披露碳排放信息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对未按规定披露的企业采取罚款、公开曝光等惩罚措施,督促企业参与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鉴于国际市场低碳标准日益提高,化工企业需要未雨绸缪,加快减碳步伐、增强碳披露,这不仅可以证明企业产品符合相应的低碳标准,还可在碳披露的过程中对企业自身的生产过程进行细致评估,从而识别出减排效率低的环节并加以改进,从而降低减碳成本,规避贸易壁垒。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加强社会沟通,成立专项工作组负责碳排放管理相关工作,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此外,为提升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质量、透明度和可信度,《报告》建议化工行业建立统一的披露标准,并引入第三方审核机制。

相关推荐

河南油田新能源发电量破亿

从河南油田传来消息,截至9月19日,河南油田新能源项目累计生产绿电突破1.04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93万吨。

2024-09-27     中国化工报

石化联合会征集绿色转型典型案例

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开展“2024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全面绿色转型”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2024-09-27     中国化工报

生态环境部:以高水平保护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关于以高水平保护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2024-09-27     中国化工报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向晨建议:炼化企业从5方面实施低碳转型

在全球能源体系加速向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炼化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024-09-27     中国化工报

普光气田气提工艺脱硫率达90%

9月4日,从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传来消息,普光气田集气总站气提工艺优化项目顺利投运后,工艺运行平稳,脱硫效率达90%以上,达到预期效果。

2024-09-13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