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从中新天津生态城新闻发布会获悉,中新天津生态城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紧紧把握人工智能前沿发展态势,深入实施“生态+智慧”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在城市治理、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特别是近年来,生态城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天津电子院”)的载体功能,推动多项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扬优势 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这款AR眼镜从外形看与普通眼镜并没有太大区别,它的奥秘都藏在这看似普通的镜片里,我们将微纳光芯片压印到镜片上,不增加眼镜的重量,就可以将导航、翻译等信息在镜片上实时呈现,这项技术也获得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支持……”在华慧芯科技集团的展厅,工作人员正在向到访客户介绍其超结构芯片在现实中的应用。
作为清华天津电子院的首个产业化项目,华慧芯自2017年11月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成立以来,不断突破光电子领域的技术壁垒,研制出世界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牵头实施“光电芯片压印母版”项目,建成我国首条跨材料体系光电子芯片生产线,先后取得50余项专利,研发生产出超过50种国际领先的光电芯片产品,服务了60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目前,华慧芯的产品被运用在光通讯、增强现实、自动驾驶、智能手机等各种终端市场。
华慧芯科技集团的董事长曲迪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用清华的智慧做芯片”是“华慧芯”名字的由来,也是华慧芯创立的初衷。
托清华大学的校友资源,在清华天津电子院的孵化下,一批与华慧芯和它思科技共同成长的人工智能项目在生态城加速涌现。湃方科技基于边缘计算自研了一款用于物联网终端的高效能AI芯片,为工业设备制造商、使用商打造了一套完整的“端-边-云”设备AI解决方案;见合八方面向智慧高速路侧感知、光通信、光感知等领域技术痛点,自主研发了半导体光放大器光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清思智能突破人工智能算法瓶颈,正积极打造一款用于重点人员轨迹分析的大模型。截至目前,清华天津电子院挖掘各类成果转化项目118个,在津孵化企业43家。
育新机 “新质”未来前景可期
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建设16年,始终将“创新”作为先行的底气和发展的动力,坚持智慧城市建设与智能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2008年开发建设之初,中新天津生态城就制定了《智能城市规划》;2015年,借鉴新加坡智慧国经验,编制《脉动城市总体规划2015—2020》;2018年,启动新型智慧城市规划编制;2019年确立“生态城市升级版、智慧城市创新版”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同年,工信部将中新天津生态城纳入国家智慧城市典型地区。2020年,中新天津生态城被科技部确定为天津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区。2021年,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式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规划》,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能能源管理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同年,天津滨海新区获批工信部支持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为先导区的创建和评估提供大量案例支撑。
目前,中新天津生态城以智能科技服务为代表的3大主导产业成龙配套,数字经济、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等6大特色产业聚链成群,初步构建起“3+6”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同时,中新天津生态城持续攻关科技前沿,全面实施“培苗育林”行动,培育雏鹰、瞪羚39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5家,科技创新的家底更加坚实。
去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升级版实施方案;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正式落户绿创园。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及雄安新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建设”。当前,国家重大战略、国家重点项目、国家重要使命正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持续叠加、融合赋能,下一步,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坚持创新驱动、场景牵引、载体支撑、政策保障,继续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