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是1953年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学院。经过69年的建设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围绕石油石化产业结构,构建起由石油石化主体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能源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分别建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石油石化优势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基础支撑学科,新能源、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近日,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负责人孟祥海。
记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设置了哪些化工类相关专业?您推荐报考哪些专业?
孟祥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设置了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非常推荐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报考上述化工类专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化工类专业学科专业实力雄厚。其中,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的前身是清华大学化工系,1953年并入北京石油学院,更名为炼制系。至今发展为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能源化工、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为特色的专业学院。在ESI学科领域世界排名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前1%;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评A-;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与其他高校的化工类专业相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化工类专业都面向能源行业,具有显著的能源特色。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结合学校的历史传承和特点,偏重于石油资源的清洁加工和利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侧重于煤炭、天然气、生物质等能源的清洁加工利用,以及新能源利用与化学转化。
记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近些年的专业设置有哪些新变化?
孟祥海:在“双碳”背景下,化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出现新的增长点,由此衍生一些新特色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设置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专业。
这些专业聚焦新能源领域及碳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面向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的开拓创新,引领石油石化领域技术发展,同时兼顾多领域社会需求,培养通用型高级人才,以满足能源行业尤其石油石化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这类专业人才缺口大,未来就业前景光明,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继续深造或在油气、化工、煤炭、电力、新能源、高校、研究机构、投资咨询等行业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运行管理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工作。
记者:近几年学校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学校在培养毕业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孟祥海:近3年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能源化学工程这两个专业的就业率均在98%左右。其中,保研率在27%左右,考研升学和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占比25%~30%,总体升学率在55%左右。在就业学生中,就业领域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很高,大部分选择化工行业相关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销售和管理岗位,少部分学生则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到政府部门,另少部分从事教育、金融和管理等相关工作。以2020届毕业生为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业学生中,78%的毕业生就从事化工相关的工作。就业学生的主要签约单位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国中化等大中型国有企业。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工业催化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多相分离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油气加工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油气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北京市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学校还与燕山石化、华北石化、石家庄炼油厂等建有稳固的实习基地,其中燕山石化实习基地是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北京市首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支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能源特色鲜明的高校,正处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教学和科研一线,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陕西延长石油、国家能源集团等国有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开展了长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优势资源和平台,与企业生产和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培养未来能够立足国家、服务社会、放眼全球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
哈密煤直接转化制备高端精细化学品技术研发得到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支持,塔里木油田万米超深钻井刷新亚洲纪录,特变电工自主研制行业首台110千伏户外智能型干式变压器……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石油化...
近日,中石化胜利工程公司钻井液中心研发的一种基于微乳有机缓释酸的润滑解卡剂现场应用成功,化解了钻井施工过程中黏附卡钻问题,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