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3月10日,《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发布,提出今年武汉市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进“10+2”工作体系,用数据、建场景、优生态、促落地。
据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应用难、落地难、协同难等难点痛点,《行动方案》围绕智能体应用矩阵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AI开源生态建设等10个领域,构建“10+2”工作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应用、突破性产品落地、数字底座建设、发展生态优化,实现“用数据、建场景、优生态、促落地”。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将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专项行动,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科学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攻关、强化“人工智能大模型+”融合创新,以“人工智能大模型+”驱动武汉市重点优势产业跃迁。据介绍,当前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江夏区、硚口区等区都在大力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区,该市还将在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等区试点建设人工智能“特区”,加强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在交通、医疗、教育、城市管理等领域开放公共数据和应用场景。
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武汉还通过“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单个项目最高给予2000万元资金支持;每年安排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的算力服务券,支持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服务等。
据了解,2024年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00亿元,近3年年增速超过30%。全市已聚集人工智能企业1000余家,建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等超过80家。“从发展趋势看,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突破和创新,依赖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强大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院士表示,“作为在鄂部属高校,我们将为国家、湖北的人工智能科研和产业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日前,在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成都院”)第二届科技大会上,成都院与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共同设立的“工程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5位院士和国家卓越工程师、...
在石油化工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独山子石化公司以“数智石油”战略为指引,通过全流程智能化改造与创新技术应用,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数字化转型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