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参与开发的FCC汽油加氢改质催化剂、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等项目均成功实现工业转化。她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入企18年来为催化剂科研事业贡献了智慧和汗水……她就是抚顺石化公司催化剂部技术中心副主任杨燕。
倾尽全力促应用
2006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杨燕,走进了抚顺石化公司催化剂部这个大家庭,从此投身于催化剂科研事业中。
在催化原料分子筛生产工艺研发工作中,她成功开发出一种减少模板剂合成ZSM-5分子筛的新工艺。该工艺应用在催化剂部拳头产品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剂的生产中,顺利实现了产品质量升级,为催化原料生产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在公司科研立项的大力支持下,她带领研发团队又成功开发出β分子筛合成技术、Y分子筛改性技术、纳米ZSM-5分子筛合成技术。她参与完成的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开发项目,成功开发出新型催化剂FD-11,并在20吨/年烷基苯生产装置实现工业应用。
她还积极投身到FCC汽油加氢改质催化剂FO-35M的研发中,产品升级开发稳步实施,在玉门炼化、乌鲁木齐石化两家单位成功应用。她研发的活性氧化铝干燥剂,采用催化剂生产渣料为原料,践行了绿色循环的制备理念,为公司节约了可观的“三剂”采购成本。
孜孜不倦见成果
每天一大早,杨燕走进厂区后不是直接来到办公室,而是来到微型评价装置前。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每天必须在详细了解催化剂的运行数据后,她才会安心。
近年来,她作为专题负责人参与了中国石油集团两期重大科技专项“炼油催化剂研制开发与工业应用”的研究,申报了10项专利、8项技术秘密,取得“1000吨/年非负载型加氢催化剂生产线工艺包”“5000吨/年渣油加氢催化剂生产线工艺包”等成果,填补了中国石油多项加氢催化剂生产技术空白。
亮丽成绩的背后,有太多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为开发最先进、最具适用性的生产工艺技术,台灯下、电脑前留下她苦苦思索的身影;实验室、评价中心留下了她坚毅执着的脚步。为保证新技术的应用可行性,她深入生产车间,与嘈杂的轰鸣声、滚滚的粉尘为伴。通过近8年的努力,她开发出粉体高效均匀混合成型、高分散金属浸渍等6项生产技术,并成功应用于4000吨/年加氢催化剂制备装置升级建设和5000吨/年通用加氢催化剂生产线建设项目中。
培养团队信心足
“工作最大的成就不是荣誉和奖章,而是培养一支能付出、有担当的科研团队,每个人都能担得起项目,这是最高兴的事。”面对当前催化剂部承担的十余项科研项目,杨燕充满信心。
这些年来,为了研发新产品,她带领项目团队一起,扎根实验室,配制原料、制备成型、优化工艺、评价分析,每一步都是亲力亲为。特别是在FO-35M催化剂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她连续20多天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4小时。为更深入了解国内市场情况,她和团队成员深入国内实力较强的生产厂家、高校及研究院,开展实地调研,学习生产工艺,曾经1年内奔赴合作单位18次。
“从事炼油催化剂研制开发工作确实比较艰苦,需要耐得住寂寞。我觉得自己很适合这个岗位,只要瞄准目标一心一意往前走就是了。”这是杨燕经常说的话。科研工作让她奋斗着、感悟着、成长着,未来的她也会保持向上的姿态,继续踏实走好每一步。
10月31日,中国石油第三届创新大赛炼化和新材料专业创意比赛在成都落幕。经过5天的激烈角逐,大赛共决出一等奖16个、二等奖23个、三等奖35个。
近日,宜昌三峡化工工匠评价中心完成首期认定,并在湖北新宜化工有限公司举行颁证仪式,为此次通过认定的12名高级技师和7名技师颁发技能等级证书。
近日,西南油气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首次在页岩气单井实施集成式气举增压工艺并获得成功,威213井平稳运行两周,日产气量增加437%,工艺成本降低63%,有力支撑了页岩气井的高效开采。
“濮城采油厂文51-侧侧54井的产液量由之前的18.3吨上升至59.7吨,并平稳运行一个多月,多亏了电泵井智能控制系统。”10月31日,中原油田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机械采油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师刘卫红...
日前,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专家召开知识产权计划项目验收会,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研究中心承担的“企业特色专利信息服务品牌机构培育”项目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