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承担设计的青岛氢能加供中心(升压与加注充装)加氢子母站项目,在青岛炼化公司建成中交。近几年,该公司将氢能作为新能源领域业务布点占位的优先方向,针对制约氢能发展的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在氢气制备、纯化、储存、加注及新型装备材料等领域形成了贯通产业链的成套技术,并实现工业示范应用。
参与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早在2020年,该公司科研设计人员就围绕《油氢合建站及供应链构建与应用》项目中高压氢气储存、加注、设备材料选择等课题展开了研究,完成了35兆帕、70兆帕加氢站成套技术工艺包开发,以及《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加氢站、油氢合建站工程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的编制。
2021年9月,该公司承担河南石油洛阳红山加油站改扩建项目后,面对场地受限、进度紧张、采购周期长等问题,坚持推行标准设计,对加氢机、压缩机组、制冷机组、储氢瓶组、卸气柱、消防水罐等主要设备进行模块化制造,对加油站、加氢岛、站房、加氢罩棚等建构筑物进行标准化施工,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加氢、光伏发电、充电等设施建设。2022年12月,该项目投入运营后日供氢能力达500千克,每天可为30辆公交车或50辆物流车、6台电动车提供加氢(充电)服务,成为河南省首座集加油、加氢、充换电、光伏、加气于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站。随后,该公司又相继承担完成了濮阳、安阳等综合加能站项目,既有力推动了河南郑汴洛氢走廊建设,又形成了“拖车送氢以能量换速度”的标准化加氢站建设方案。
去年8月,该公司介入青岛氢能加供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后,首次采用“管道输氢气+三级压缩机直充”等创新成果,完成了项目基础设计及审查、详细设计、安全专篇等工作。建设中,该公司相继克服填海地基松软、临时桥涵跨越国家管网管道等难题,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赢得业主认可。
打造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平台
利用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立氢能产业链的根基。自2021年以来,该公司与大连院、青岛安工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兆瓦级可再生电力PEM制氢集成技术、复杂供电对PEM制氢系统影响评价等课题研究,完成了风光电耦合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示范工程设计;与新星石油、塔河炼化等单位合作,完成了万吨级绿氢工程技术及绿氢炼化课题研究,取得万吨级碱性电解水制氢工艺与工程成套技术、绿氢储输工艺技术、晶闸管整流以及核心设备材料国产化等创新成果十余项,有效破解了可再生能源波动电源制氢与炼化企业连续稳定供氢的难题。
2022年12月,国内首套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PEM制氢在中原油田建成投产,满足了60辆氢能公交车加注需求,成为当地“绿氢交通”领域的科研创新和工程示范平台;去年8月,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首次贯通了光伏发电、绿电输送、绿电制氢、氢气储存、氢气输运和绿氢炼化全产业链,标志着我国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实现新突破。该项目目前已安全平稳运行300余天。
目前,该公司参加的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制氢试验项目正在实施中。
不断拓展氢能工业应用新场景
将炼化企业的副产氢转换为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是开辟氢能新应用场景、促进新能源汽车低碳环保转型的有效途径。承担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纯化及供应技术项目攻关任务后,该公司针对不同炼化企业的副产氢,开发了适应多氢源的组合工艺流程,完成了3000标准立方米/小时氢气纯化装置和配套氢气母站技术工艺包开发与编制。
2021年9月,该公司作为技术提供方并总承包建设的天津石化燃料电池供氢中心项目建成投用,既圆满完成了向北京2022年冬奥会供氢任务,又对具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纯化和供应成套技术进行了工业验证。2022年12月,该公司承建的华南地区最大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在茂名石化成功投用,每年可向社会供应纯度达99.999%的高纯氢2100吨。如今,该项技术已在上海、重庆等地工业领域推广应用,每年可累计供氢近万吨。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完成了“超高强度、高压储氢用材料及装备研究”等一批重点课题攻关,大容积焊接高压气态储氢容器的设计、材料、制造等关键技术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开发的35兆帕氢气管束式集装箱、加氢站用储氢瓶组等产品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10月23—26日,由中国工业清洗协会、全国清洗行业信息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全国清洗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
10月23日,江西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发《江西省大力培育电子装备制造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江西省将依托现有电子装备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企业集聚,形成...
10月16日,惠生工程与氢辉能源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向国内外市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