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精彩故事

破局——小热棒筑稳世纪大工程

破局.jpg

  青藏铁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它能否全线贯通,需考虑一个重要前提——高原上的冻土层。夏天,会随着气温升高而融沉;冬天,又会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冻胀。这种情况下建路基,必有坍塌风险——这种困难局面,让几代铁路人望而却步,直到一位名叫郭宏新的破局者出现!他将高效传热的理念引入冻土治理工程,采用热棒主动冷却路基——热捧的体内充满低沸点的液氨或二氧化碳工质——当冻土外界的温度低于底部温度时,液态工质便会蒸发成气态升至顶部,又被外界冷空气冷却而释放热量凝结成液体又回流到底部。如此往复,冻土内部热量被输散出地表,而外面严寒空气的冷量深入地下,使冻土越冻越实,即使夏天,冻土也很难融化。最终,路基变形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郭宏新的热棒技术,被国家指定为青藏铁路冻害处理的唯一储备技术,为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这根小小的热棒,却是他所在的中圣科技公司几十年科研积淀的结晶与缩影,凝聚了中圣人的心血和智慧。

  他们,不是大国工程的建设者,却是其关键设备的研制者;

  他们,既是大国重器的铸就者,更是其核心技术的破局者......

  气化器——LNG接收站的核心设备,被日本、德国等国的少数公司垄断数十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01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重点推进LNG气化器国产化项目。受中石化天然气公司、中海油气电集团委托,中圣科技承担了三种LNG气化器国产化研制重任,中圣人在国内首次将三种气化器全部研制成功,并分别在天津、青岛、广西北海、海南等地的LNG接收站成功应用,中圣科技再次成为大国重器核心技术的破局者。

  中圣人的破局之举不只如此——他们不断改善换热器内部管材的形状和壳体结构,成功使国产换热器换热效率大幅提升;他们研制出多晶硅冷氢化反应器,成功将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剧毒副产物四氯化硅,转化为生产多晶硅的原材料三氯氢硅,大幅降低了多晶硅综合成本,实现废弃物的清洁化、资源化;他们坚持调整能源结构和节能降耗双重发力,大力发展LNG冷能综合利用项目,投资建设“天津南港LNG冷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推动打造基于LNG冷能综合梯级利用的绿色产业集群......

  中圣科技,以高效传热技术为核心,不断推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科技成果产业化,用中圣智慧助推国家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致敬词:

  你,是螺丝钉,不显山,不露水,却紧固了一座座大国重器,你,是一束光,不骄傲,不自夸,却照亮了一项项大国工程。

新生——千年盐碱地,今朝变良田

  甘肃张掖,这个河西走廊的正中点,无论是穿梭了古往今来的商旅贸易,抑或是交织了百载千年的征战往事,都离不开当地百姓的粮食供养。而对于百姓们,看到更多的,却是龟裂苦咸的碱荒之地——在自家门前,能种出更多粮食,是他们祖祖辈辈的梦想。

  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7月20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习近平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千百年的难题,仿佛就在一瞬,迎来新生之机......

新生 (2).png

  新洋丰,我国磷复肥行业的龙头企业,始终心怀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坚持围绕磷复肥主业强链补链,聚焦“新型肥料产品制造”和“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两大抓手,以科技创新和新型农化,大力开展土壤改良实践,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在新洋丰,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队伍,常年服务在田间地头,在这近200名农艺师和800多名推广人员中,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硕士生董旭便是其中一位。加入这个团队后,他毅然踏入张掖这片黄沙牧草的盐碱之地:“刚开始的时候,这里没人相信在盐碱地上能种好庄稼。”但董旭及其团队成员却坚信,凭着新洋丰全新土壤改良技术,定能在这里改变贫瘠、创造新生,“我们挨家挨户串门子、送样品,向农户推荐水肥一体化技术,制定玉米种植营养解决方案。”就这样,截至2022年,新洋丰与张掖农户共建高标准示范田五十余块,种植大户服务面积达十三万余亩——千年盐碱地,今朝变良田。

  此时,远在北京的新洋丰新型肥料与绿色农业研究所,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武良博士,正带领研发团队,用长达两年的反复实验,终于掌握了碳酸盐类盐碱土壤改良新技术。同时,他们研发推出的AZF工艺新型肥料产品,在80余种作物上的试验结果显示,大田作物平均增产8%-10%,经济作物平均增收10%以上,且用于盐碱地、沙性土壤、酸性土壤后均具备土壤改良属性。这些,正是一线农化服务人员的秘密武器。

  在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滨海地区,面积约为9913万公顷,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盐碱地占我国耕地总面积10%以上,若能改良,善莫大焉。

  新洋丰人,利用持续输出的创新技术,源源不断地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引导更多种田人,科学选肥、合理施肥,让更多荒原,重获新生。

  新洋丰执行总裁杨磊总结道,新洋丰将继续践行“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战略,致力于成为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为守护土壤健康、保卫绿水青山、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来自新洋丰的“绿色方案”。


  致敬词:

  你,是藏粮于地的坚信者,你是藏粮于技的践行者,因为你,荒凉之地得以新生,有了你,民之耕地得以延伸!


蜕变——从0到3500,航天炉绿色低碳“新引擎”

  3500,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数字,对于航天工程人来说,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从2017到2022,5年,他们攻坚克难,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大规模干煤粉气流床气化技术开发及示范”,并在示范工程投产运行。这台3500吨半废锅航天炉,成为国内首个日投煤量最大、技术更优、投资更省、环保水平更高的粉煤加压气化炉。

  从0到3500,航天与能源,天地互连——他们拥抱星辰大海,他们,更根植广袤大地……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煤化工产业,遇到严峻挑战——国民经济发展急需先进煤气化技术,但其核心设备和工艺却仍需进口,究竟该如何打破卡脖子现状,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

1705648274234019110.jpg

  面对重任,中国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挺身而出。他们拥有航天高温燃烧、传热、系统控制等技术,也拥有多年化工领域关键设备研制经验。于是,2005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了由50余人组成的“301”系统工程部——从那刻起,他们不曾想到,他们将永远放下航天的“金饭碗”,投身另一个全新战场。但也许,他们更不曾想到,16年后的今天,他们亲手缔造出的航天炉,正以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方式,践行着航天强国的神圣使命。

  没有经验,就摸着石头过河,为将火箭技术与煤气化技术成功嫁接。他们经常几天几夜持续研讨——2008年10月,随着第一台航天炉成功投料运行,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粉煤加压气化炉就此诞生,从此,随着航天炉不断升级迭代,气化技术连续满负荷运行的世界纪录,也不断被更新。航天炉的问世,将快速引领国内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进步……在投产成功的那一刻,航天人喜极而泣——他们,曾勇担为国铸箭、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此刻,他们也深刻感受到勇闯技术无人区、造福人类新社会的荣耀之光……

  今天,核心设备已实现全部国产化的航天炉,有60余个项目、近150台航天炉签约落地,创造不间断运行489天的世界纪录,投煤量从1000到3500吨,可气化褐煤、“三高”煤等劣质煤种,广泛应用在煤化工各个领域、压力等级从4.0到6.5兆帕,气化流程从全激冷、半废锅到全废锅。而就在最近(2023年9月12日),半废锅航天炉在安徽昊源投产后,9.8MPa高压汽包饱和蒸汽产量一直稳定在50T/h,迄今已经连续稳定无衰减运行120多天。

  如今,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500吨航天炉的成功,对企业节能降耗、行业技术示范、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今天,50余名航天人组建的301系统工程部,已蜕变为一个高度规范的主板IPO上市公司,他们已有更大能力,开启绿色低碳“新引擎”,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航天智慧。


  致敬词:

  你曾服务于星辰大海,又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国家的需要,使你挺身而出,你,就是国之重器!

赤子——建设西藏首个现代化新能源材料项目

  张家: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化学所属东华科技的张家。2023年9月,化工报拍摄的一个短视频,让藏族女孩旦措姆的故事被很多人知晓,也让我们建设的西藏历史上首个现代化新能源材料项目——扎布耶茶卡碳酸锂项目火了一把。措姆已经忙碌了一整年,现在她在距离项目1000多公里外的家乡陪伴家人,无法来到现场,因此特意录制了视频问候大家。

  旦措姆(视频):北京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旦措姆。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的关注!我觉得很荣幸,也很自豪,能够有机会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并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得到成长。扎布耶茶卡是高原上的明珠,承载着幸福生活的希望,也寄托着我们的理想。感谢大家的支持,还请多多关注西藏,关注扎布耶茶卡,关注我们项目团队。我在日喀则市江孜县康卓乡康麦村预祝大家新年快乐。扎西德勒!

  张家:谢谢措姆。扎布耶项目的故事主角不只有她,还有整个东华科技团队。

  藏语中“茶卡”就是盐湖的意思。扎布耶茶卡是世界三大锂盐湖之一,“天空之镜”的独特美景令人神往,但4500米的海拔、最低仅为平原四分之一的空气氧含量却也让人望而却步。在这里建设一座现代化工厂,谈何容易!

赤子.jpg

  两年多时光匆匆而过,最初生活环境确实非常恶劣,晚上没有电,冬天零下20多度,靠着水焐子的余温取暖。但后来条件越来越好了,基地建设起来了,我们有了完善的供氧供暖系统,单独建了通信基站。但长期工作在海拔4500米高原,低气压会导致普遍头疼,对心脏也不太好。在这里最好不要生病,因为如果生一点小病,去一趟县医院要200多公里,如果想拍个胸片,要到800多公里以外的市医院。

  都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为了项目,我们在西安建设了集仓储、转运、管理为一体的集散中心,负责运送建设物资,两年里总共拉了690车生产生活物资。我们缺氧但不缺精神,对待工作必须严格、专注,因为工程建设小心一万次都不嫌多,但马虎粗心一次都不行。我们跟旦措姆一样的藏族员工朝夕相处,他们跟我们学习项目管理,我们跟他们学习当地文化风俗,学跳藏族舞蹈,实现了"汉""藏"一家亲。

  两年多来,先后有上百名和我一样的东华人,从海拔45米的安徽合肥,横跨万里,来到这片高原上战天斗地。在我们的努力下,扎布耶项目一点点从蓝图照进现实,2023年11月20日,成功实现机械竣工,比原计划提前了4个月!

  有人说,西藏是人间最后一块净土。是的,在那里,水天相接的湖面映照着人间最纯净的倒影。这样美丽的地方,我们必须建设好、保护好。我们干的是“摸着天”的工程,做的是“接着地”的事情。但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英雄,因为党旗下的东华科技,永远是祖国和人民“最热忱的孩子”。


  致敬词:

  天虽大,以心为穹;山虽高,以人为峰;路虽长,以梦为马;地虽远,以国为家-东华科技,永怀赤子之心!

信心——“工业绿洲”绘就中沙合作新名片

  外资,具有联通国内国际的独特优势,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而中国,市场空间广阔、供应链完备、人才科技要素聚集的综合优势,为外资企业提供了独特发展机遇。2023年,中国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进行制度创新,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向世界履行了诺言,也让外企在华投资获得更大信心。

  河海交汇,天工开埠——这里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天津。渤海湾畔的大型石化工业区里,管廊、货轮、储罐、炼塔……一片“工业绿洲”正显露出勃勃生机。这些坚固轻便的聚碳酸酯塑料,源源不断地被送往电子电气、医疗、汽车等下游领域。这便是在202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二期年产26万吨聚碳酸酯项目——乘着“一带一路”东风,业界知名的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与中国石化的合作终结硕果。通过该项目,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将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多高端新材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需求。

信心2.jpg

  进入中国近40年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始终将中国视为关键战略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通过关键项目的推进,该公司牢牢把握一系列新兴机遇,取得了亮眼成绩。目前该公司在华业务布局已扩展至17个城市,建有1家研发中心、2家合资公司和3座工厂,拥有超1600名员工。而这家企业不断拓展的商业版图和持续稳健的业务表现,也反映出中国市场的旺盛活力与中国经济的澎湃动力。

  正如沙特基础工业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哈曼·阿尔-法季所说:“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产品市场,中国在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上有关键作用。”

  早在千百年前,恢宏厚重的阿拉伯文明,就通过古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实现对话交流。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中沙两大战略合作伙伴紧密联结。从2013年起 ,中国已持续10年成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也不断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对中国市场保持信心的,不止沙特企业。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前11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8078家,同比增长36.2%。中国贸促会调研的700家外资企业中,有七成表示在华产业链布局趋向“保持稳定”,环比提高4.57个百分点。这印证了外商长期在华投资的信心不改、热度不减。而通过坚定的对外开放,中国正致力于与各国共享机遇、共克挑战,以中国力量为全球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致敬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子同德,与子共赢。

速度——让“衢州智造”开得更快,跑得更稳

  2023年12月14日,浙江吉利汽车控股集团“三电”系列项目黄金动力系统正式下线投产,代表着目前新能源行业三电领域的行业领先水平,这是全球最大的三电及储能系统智能智造综合工厂,全面投产后年均营业收入约600亿元。搭载着黄金动力系统中的四电机系统的即氪001FR上,百公里加速只需要2.02秒,创造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速度。

速度.jpg

  然而,比汽车更快的,是吉利项目的落地速度——从2022年5月28日签约,到2022年7月18日全面开工,仅历时51天,创造了吉利全国项目审批落地的最高时速。而这,要归功于吉利落户的衢州园区,对企业高质量服务的提速升级。为加快吉利项目落地,园区成立吉利专项建设指挥部,深化“1+4+N”落地服务保障工作模式,从综合协调、规划及基础设施配套、征迁保障、服务审批等方面加强项目建设,推动项目问题“一站式”解决;他们每半月召开工作例会,每月召开月度项目推进会议,每2个月召开政企联席会议,对吉利项目建设中碰到的问题商量对策、及时处理,做到问题周周清、月月结;他们“全方位”保障基础要素,组织资规、经信、供电等部门上门提供一对一服务,持续关注项目生产中的水、电、气等基础要素保障;他们“全维度”完善园区生活配套设施服务,创新探索属地负责、部门监管、国企投资、企业自建的园区邻里中心建设运行模式。这些务实而创新的举措,直接提升了落户企业建设的加速度,浙江时代锂电、浙江创柔、先导电子、一道新能等百亿智造项目纷纷落地,迅速改变了30年来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格局,工业总产值已跃升至1600亿元,跻身国家级经开区“百强”,并连续6年入围全国化工园区30强。

  企业的加速集聚,为园区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巨化、中天、华友等企业为龙头汇聚了数十家下游相关企业。其中,巨化与高新片区企业直接关联度达70%以上,间接关联度高达九成以上,形成互促互进的“朋友圈”。

  同时,园区还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围绕“5+X”主导产业链,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激发主体创新活力,明确对获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中小企业等给予奖励,为每个企业的成长与跨越保驾护航,也让这辆名为“中国衢州智造”的汽车,开得更快、跑得更稳。


  致敬词:

  一步向前,你聚焦高端产业,重新书写中国氟都,一步向后,你创新服务企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加速度。

捍卫——赢了!知识产权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近期,为推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经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学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对全国法院2023年审结并发生法律效力、在社会上产生具有较大影响的各类案件进行筛选,选出45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典型案件在网上呈现。而其中,一件化工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产权侵权案,成为各方备受关注的焦点。

捍卫1.jpg

  蜜胺,即通常所说的“三聚氰胺”,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其先进制备技术专利,只掌握在我国少数公司手中。其中,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采用加压气相淬冷法年产5万吨蜜胺生产系统技术秘密,同时,其与北京烨晶科技有限公司还共同拥有“节能节资型气相淬冷法蜜胺生产系统及其工艺”的发明专利权。而曾在四川金象下属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及总工程师的尹某某,作为专利发明人之一,竟用此技术赚取非法收益。

  原来,2011年,山东某化工公司为建造年产5万吨蜜胺生产线,与宁波两家公司签订三方协议,由二者分别提供技术和施工设计,他们从尹某某处非法获取了包含专利技术方案及其他技术秘密形成的技术包,请尹某某帮助修改相应技术图纸并给予高额报酬,在生产线建设过程中,尹某某多次前往施工现场提供技术指导。2014年4月,生产线开始试生产,至2020年5月,该条生产线生产、销售蜜胺产品的利润巨大。而就在试生产之际,拥有上述技术专利权的四川金象与北京烨晶,共同提起专利侵权与技术秘密侵权诉讼。历经9年,最高人民法院二审支持权利人的全部诉求,判令限期销毁侵权生产系统,侵权人全额连带赔偿权利人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合计2.18亿元,其中,专利案赔偿金额为1.2亿元,这是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以来,判赔数额最高的专利侵权案;同时,技术秘密案二审赔偿金额达9800万元,是法庭继2021年“香兰素”案判赔1.59亿元后,再次针对技术秘密侵权作出的高额判赔。这场历经9年的艰难诉讼,终审获胜。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核心利益, 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创新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案充分说明了国家对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有效保护、平等保护,彰显了新时代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审判理念。未来,知识产权转化为财富,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之路仍任重道远。


  致敬词:

  拨云见日,终审获胜,致你为保护创新树立一西旗;尊重创新规矩绳墨,敬你是行业知识产权捍卫者。

融合——“钢-焦-化-氢+绿电”一体化发展的晋南模式

  2002年一入冬,山西省临汾市的曲沃县,就下起了第一场雪。然而,凛冽的寒风,丝毫没有影响张天福的热情干劲。他和几个好伙伴,来到太子滩,扒开积雪,用回收废钢积攒下来的7000万元,投资建设了380立方米的临汾当时最大的炼铁高炉——而这,正是山西晋南钢铁集团的前身——20年来,凭借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勤奋好学的秉性,张天福带领晋南集团,始终走在创新发展最前沿。

  2017年,为落实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晋南集团按照“减量置换、装备升级、环保优先”原则,建设了3座1860立方米高炉和3座150吨转炉,并配套建设了二期170万吨焦化项目。这时的晋南集团已经具备950万吨钢材和315万吨焦炭产品的生产能力,如此大规模的产品运输,促使晋南钢铁早早地用上了智慧物流系统,吸引了不少企业来参观取经。时任山西丰喜化工董事长李广民和总经理赵哲军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这两位本来为取经而来的客人,却成为晋南集团下一步发展的助推者——参照行业一般规划,钢铁和焦化副产的尾气大多用于发电,但折算煤气单价仅0.2-0.3元/立方米。张天福总裁并不甘心——有没有更好的煤气高效利用办法?在交流中,李广民和赵哲军得知了张天福的困惑,很快,这两位化工行业的专家亲自带人回到晋南,拿着两个取样皮球现场取样,并送至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后,他们激动地告诉张天福:这些尾气成分太好了,完全可以作为化工原料。他接着建议道:乙二醇销售价格可达7500元/吨,如果晋南生产乙二醇,煤气折算价格将达2元/立方米,这可是发电所售价格的10倍,且三年便可回收成本。张天福听了建议如获至宝——经慎重商讨,晋南集团董事会决定,在钢铁厂里建一座化工厂,开启钢化融合新步伐......经过1年多的艰苦努力摸索,这座钢铁厂产出了合格的乙二醇产品,到目前一直保持稳定生产。

融合.jpg

  然而,张天福的创新脚步并未就此停止。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2021年晋南集团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合作,将沃能化工富余的一部分氢气送至1860立方米高炉,进行氢能冶炼,填补国内氢冶金空白。紧接着,晋南人又将化工厂的中间产品3个9纯度的氢气,经变压吸附提纯后达到5个9纯度,满足氢能重卡需求,拓展了氢能产业链。2022年8月11日,晋南集团首批300辆氢能重卡交付投运。

  晋南钢铁集团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钢—焦—化—氢”一体化模式,让公司吨钢综合电耗、综合能耗、碳排放量分别为行业平均水平的63%、87%、77%,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二级巡视员韩敬友:“希望山西省工信厅、晋南钢铁、《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做好经验总结,为后续推广应用创造条件。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希望为我们煤钢—焦—化—氢融合创新发展做出示范,形成晋南模式,做出临汾样板。”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黄导:“在山西临汾,我们欣喜地看到钢铁企业及化工和氢能等相关产业伙伴正在紧抓机遇,积极作为,统筹布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绿氢是促进流程工业低碳发展的关键。”

  冬日暖阳下,张天福是那么的从容与自信。此时,他来到中国矿业大学,向我国著名的能源技术专家彭苏萍院士,取经氢能产业更多更广的应用场景——晋南人将为跨界联产作出更广示范,也将为双碳目标奉献更多智慧!


  致敬词:

  钢化联产,你把资源的利用发挥到极致!

  跨界融合,你将行业的界限创新性突破!

  绿色低碳,你创造无限可能!

追寻——跨越山海,“亚钾速度”为粮食安全加码

  钾肥,被誉为“粮食的粮食”,面对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钾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虽为钾肥生产大国,但因农业规模庞大,需求量高,国内钾盐资源储量与消费量存在反差,每年仍有近半数钾肥依赖进口。而放眼全球,钾盐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全球钾肥市场呈现寡头垄断格局。全球寻钾,就成为中国钾肥企业与生俱来的先天使命。

  这个先天使命,也同样与亚钾国际相生相伴——2021年冬季,新冠疫情、海运紧张以及春节假期等因素交织,国内钾肥货源紧缺、价格飙升,一度陷入“一货难求”的局面。而就在此时,我国西南边陲之地,一船船钾肥正由越南港口,穿越国境,转运至国内防城港、鲅鱼圈等各大港口;同时,中老铁路也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穿越山川,连接两国,源源不断地将钾肥输送到国内各地,而这,成为当时我国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原来,这些货物,都来自老挝湄公河畔的甘蒙省他曲县,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小城,因为一家中国企业的到来,成为一处丰饶的钾肥之源,也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之都。

追寻.jpg

  这家中国企业,就是亚钾国际——凭借护航农业的发展战略以及高效务实的管理团队,3年内坐拥超过10亿吨折纯钾盐储量和200万吨钾肥产能。追溯着前人的寻钾脚步,亚钾人深知,我们并非寻不到钾矿,而是缺乏适合当地钾矿资源特点的成套开采技术与科学管理逻辑。

  针对老挝固体光卤石钾盐矿的矿体特性,亚钾国际通过自主研发、持续创新,解决了固体矿难开采的问题,并摸索出一套完善方法论,开创了老挝钾盐矿规模化开采的先河。

  随着技术方法体系的不断完善,亚钾国际在老挝的扩产速度远超行业,创造了“亚钾速度”,成就了“亚钾奇迹”,国人寻钾之路, 年逾三十载,而亚钾人仅用3年,就使年产能从25万吨到上升至200万吨,成为我国境外最大规模的钾肥企业,同时,亚钾国际对国内市场的反哺效应也日益凸显。

  建国之初,一代代钾肥英雄奔赴茫茫戈壁,开掘出第一条钾肥生产线,打破了“贫钾之国”的论调。而今,以亚钾国际为代表的一批中资企业接过前人的火炬,借船出海,开往异国他乡。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中国境外寻钾事业的壮丽史诗,也向世界展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活力与生机。


  致敬词:

  历尽千帆,终破境外寻钾之困局。亚钾之智勇,保亿民饭碗之安稳,亦护民族复兴之辉煌。


价值——用天车为 “国之重器”助力

  大家好,我是廉肖萌,来自潞安化机集团晋华炉分厂天车工班组。

  在煤化工行业,提起晋华炉这个“国之重器”,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晋华炉的“重”,不仅体现在其实实在在的重量上——单台炉的重量超450吨,更主要体现在,它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在推动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非常幸运的是,这样的“国之重器”的组件,却被我们这些柔弱的天车“空姐”给轻轻“拎”了起来。天车是我们的工具,也是我们的“主场”。

  记得十年前,我第一次上天车练习时,踩着陡峭狭窄的楼梯,爬了近两百个台阶,才进入到驾驶室,驾驶室只有两平方米,距地面40米,有十几层楼那么高,别说操作了,就是多站几分钟都感到头晕目眩。

价值 (2).png

  等下了天车去吃饭时,我的脚是软的,手是抖的,连筷子都拿不起来。是那股永不服输的劲儿,让我坚持到了今天。

  开天车吊装就像是在高空中“绣花”,必须做到“稳、准、快”。比如,一个小接管对接到一个大筒体上,往往要精确到几毫米,需要起钩、落钩10多次才能达到要求。

  我吊装的第一台晋华炉,使用的是最大载重量380吨的天车。

  那是2014年9月29日的凌晨。我负责装车,挺大的一个炉子,有247吨重。那是厂里第一次造那么重的气化炉。

  和“三百八”一起,我还经历过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把晋华炉立起来,第一次两台车同时配合吊装,以及第一次见证晋华炉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能与晋华炉共成长,我感觉特别自豪。

  十年来,晋华炉越来越重,从第一台的247吨升级到现在的450吨,我们吊装的晋华炉及组件总重量已超过20700吨,相当于2070辆普通公交车的重量。

  未来岁月里,我们也将不负重任,继续用天车为煤化工行业的“国之重器”助力,用自己对天车的热爱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致敬词:

  你,是“空中航线”的孤勇者,用青春,绽放最美风采;

  你,是“国之重器”的托举者,用专业,助力精良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