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途径节水,石化业有招

当前,石化行业在节水方面已进入真正的攻坚阶段,挖掘节水潜力的难度也日益加大。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2023年度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发布暨节能节水低碳技术交流推广会上,与会专家指出,石化行业正在以更加多元化、更加创新的方法来实现节水目标,并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推进节水技术的应用。

节约优先,减少循环用水总量

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高级专家李晨光指出,在石化生产流程中,水既是生产原料,又是一次能源载体,在生产中实现用水总量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实现了节能、减排和环保的三重效果。例如,在正常生产中,因蒸发和浓缩的原因,会有部分循环水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只能进入排污系统处理并排放,因此需要阶段性补水。根据统计,石化行业循环水占用水比例高达70%左右,对循环冷却水进行节水管理,对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补充水量和排污水量的比值,即循环水的浓缩倍数。这既可以降低补充水量和排污水量,同时还可以节约水处理药剂的消耗量,降低冷却水处理成本。”李晨光介绍,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在炼油装置换热装置部分采取热联合、直供料、空冷改造,实施空气预热器、水冷器串联等节能措施大幅减少循环水消耗,同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通过采用高效水处理药剂等多种手段减少循环水排污量,实现每小时节约循环水近1万吨。

“靠海用海”,开发多水源补水

随着国家对地下水开采的限制逐渐收紧,作为用水大户的石化企业不得不开发多种水源补充工业用水。

“靠海用海”就是其中一种。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我国已初步形成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总包、产水运营、综合利用等多个环节的海水淡化产业链条,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快速增长,从2013年的90万吨/天增加到2023年的252万吨/天,其中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高耗水行业。

“除了海水外,雨水也是很重要的资源。除了暴雨,我们几乎不会浪费一滴降水。”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张洪涛在会上分享了浙石化雨水回用的案例。浙石化先将公共区域的雨水收集至监测池,之后通过加药、污泥沉淀等途径,将处理后的雨水回用水并入化工循环水场,每年可节约用水约700万吨。

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雅琴表示,目前膜法水处理行业也在研究开发磷酸铁洗水无碱化处理等能够用于工业废水循环的工艺流程,从而让更多工业废水成为工业用水的新水源。

做好“水台账”,提升水务管理能力

建立并维护“水台账”也是石化生产企业实现节水生产的重要一环。今年5月开始实施的《节约用水条例》明确提出,在工业节水方面,工业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用水管理,建立节水管理制度,采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水‘到哪去了’,我们对厂区管网中的用水设施和排水口增设了流量计等监控措施,监控水的排放和消耗情况。”据安徽昊源化工集团公司生产技术处主任范璐璐介绍,公司在监控网络的基础上,请第三方应用商搭建了用水运行平台,实现重点装置用水量实时、直观、动态的观察。在对主要用水部门和产品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后,公司制定了年度的节水目标和风险任务,并将目标分解到各个科室和车间,制定节水管理制度,规定生产各个环节的节水要求与考核办法,加强检查,分别对节水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节水工作后进单位予以帮扶与考核,从而推动节水工作持续发展。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在水务管理领域引入信息化,以环保政策为导向,不断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范璐璐说。

相关推荐

绿色低碳转型,龙头企业在行动

“目前,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GDP全球占比94%,碳排放量占比91%。”近日在京举行的2024清华大学碳中和经济论坛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万涛表示,当前绿色低碳发展是...

2024-10-11     中国化工报

湖北加快推进磷石膏综合治理

“今年1-8月份,全省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为48.75%,目前正督促宜昌等6个地市和企业采取积极措施,确保今年60%目标任务完成。”9月24日,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艾金群在湖北宜昌举办的第十八届...

2024-10-11     中国化工报

锦州石化节约蒸汽用量

“我们通过动态管理伴热线,节约蒸汽消耗2吨/小时;优化低温热水系统,预计年可节约运行成本714万元。”9月27日,锦州石化炼油四联合车间生产技术组副组长赵野表示,该公司通过降低氢气温度、提高氢气纯度,...

2024-10-11     中国化工报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在中油碳排放大赛中获佳绩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在中油碳排放大赛中获佳绩

2024-09-30     石油化工速递

河南油田新能源发电量破亿

从河南油田传来消息,截至9月19日,河南油田新能源项目累计生产绿电突破1.04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93万吨。

2024-09-27     中国化工报